台灣健康寫實電影

 

一、導 

1960年代,台灣經濟環境從回穩到朝向飛速成長之路,台灣電影亦隨著社會成長拔升氣勢,邁進成長起飛期。中影在龔弘於1963325日接任總經理,綜觀當時社會民風及大環境經濟狀況後,提出「健康寫實」電影製作路線,製拍出眾多叫好又叫座的電影。海外資金在台灣投資成立的國聯及聯邦電影公司,直接間接地影響台灣電影產業的結構與素質。黃梅調電影、武俠片、瓊瑤文藝片風潮及台語片的再次興起並走向衰落,皆於此時期發生。本文聚焦「健康寫實」電影時期概觀進行介紹研討。

二、時代背景~

一九六0年代國際情勢與台灣政經發展概況

1950年代以降,韓戰改變東亞情勢及美、俄、中、台四角關係,台灣位於亞洲樞紐位置令美國正視其戰略重要性,因而對在台國民政府進行經濟、軍事上實質援助,並納入戰略考量之安全體系。台灣當時外有美國伸出援手,同時也因當時中共先有八二三砲戰失利、大陸境內整頓運動引發民生經濟不振,隨之於1960年後進入內部重整鬥爭期,極左路線導致無法獲得海外華人支持,內耗外無援因而無力犯台,造就台灣島內快速發展之歷史背景。

儘管軍事安定,卻未帶來政治的鬆綁,當時台灣政治及言論仍受遷台的國民政府有計劃地箝制與管控,保守的威權統治與政治壓抑持續強化,以確保一個低風險的穩定投資環境。60年9月《自由中國》雜誌停刊,雷震被捕。64年,彭明敏發表自救宣言被捕。當然,鑑於日據時期上海左翼電影影響,國民政府嚴格監控電影內容與意識形態,台灣電影創作與製作表現只能謹守政府許可範圍內,此情勢自60走至70年代。

196210月,台灣電視公司開播,台灣自此走入電視時代,其後6910月,中國電視公司開播,翌年,中華電視台成立。60年代初期,由於電視普及率、節目品質、內容及播送範圍等原因,致使電視對電影的影響不大,直至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於電視普及率的大幅提升,電視台開始製作連續劇、布袋戲並轉播世界少棒賽,改變台灣民眾娛樂休閒習慣,並直接影響到當時的電影產業。

過去電影作為影響大眾深遠的主流娛樂角色,及民眾相邀走進戲院觀影的儀式化娛樂行為受到巨大衝擊。

三、一九六0年代台灣電影發展概況

1950年代,國民政府在台灣的電影公營機構,大多以拍攝反共影片及配合政策宣導的影片為主。電影市場上主要以外片,香港片、美國片、日本片及歐洲片。其中,香港片被視為國片,而好萊塢片則隨著強力的美援而大量進入台灣,日片則在國民政府的控制下保持一定額度的數量,歐洲片則因為複式匯率政策的實施而相較於美國片進口成本低廉,進而數量增加。

1950年代後期,台語片熱潮為當時的電影市場開創出一波榮景,同時帶動整體電影產業,據知,當時不僅製片市場興盛,包括電影試片室等周邊產業亦商業繁盛,但時至50年代末,該熱潮在八七水災重創台語片在台灣中南部的主市場等多種因素下,急速消退!    

1950年代後期電影事業輔導方案的實施,及1960年代初期獎勵國語片製作政策,促成港台及其他合拍片產生,同時帶動60年代包括國聯、聯邦等公司,由海外華人來台投資的電影產業現象,當時透過合拍片,提供台灣本土電影工作者學習及觀摩機會,對當時台灣電影技術提昇、產業結構及經營觀念改變皆影響甚鉅。

四、揭開「健康寫實」電影時代新頁

1963年《梁山伯與祝英台》的黃梅調狂熱橫掃台灣!同年三月,接任中影總經理的龔弘意欲開創台灣電影新氣象苦思中影新的製作路線。當時受到「義大利新寫實主義」影響,信奉「人道主義」的龔弘覺得寫實路線不失為一個可行方向,但因擔心黨政高層受到以前上海左翼電影的影響,對寫實電影有所顧忌,創建出「健康寫實」路線概念,以符合當時國民黨政府的藝文政策方向。

街頭巷尾.jpg

《街頭巷尾》劇

1963年,李行導演電影《街頭巷尾》的出現,宛如深夜行船察遇明燈,令龔弘靈光乍現,對該片的評述,不但是百分之百的寫實電影,而且全片暖人心,以及窮而不餒的向上精神。證實寫實電影可以拍得很健康,同時推翻「健康電影就不能寫實」的法。

龔弘看了《街頭巷尾》,不但決定了健康寫實路線,也立即聘李行進中影擔任導演。之後他又看了中影導演李嘉外借實地拍的《海埔春潮》,海上的畫面很美。更增加他拍寫實電影的信心,而採用劉昌博編劇的《蚵女》,作為中影健康寫實電影的第一砲,取材充滿台灣的土色彩,蚵田風光的景觀特殊,令人耳目一新。加上彩色攝影的技術優異,可中影踏出了成功的第一

該片由李行、李嘉聯合導演,由於李嘉有導類似的《海埔春潮》的經驗,由他主導,收蚵大場面氣派非凡,大隊載蚵帆車,由海難湧來,穿插波光粼粼的水面倒映,在雄偉中見秀氣,呈現台灣土特有的風情。使台灣電影進入寫實的新境界。亞洲影展評審主席日本影評人登川直樹大為讚賞,力荐最佳影片獎頒給《蚵女》,更肯定了健康寫實電影的成功。

就在中影《蚵女》拍攝三分之一時,李行奉命單獨籌拍《養鴨人家》。這時在新寫實電影王國義大利學成歸來的白景瑞進中影,出任製片部經理,適時加入《養鴨人家》的製作行列,從寫劇本到外景的攝製,白景瑞都實際參與戮力而為,將他在義大利學到的寫實電影理論落實到健康寫實電影的實踐。

《養鴨人家》以台灣土的大自然風光,烘托中國人傳統敦厚的人倫孝道和親情。在純樸的台灣土味中,洋溢著崇高的人道主義的精神。固執、寬厚的養鴨老頭葛香亭、視養女唐寶雲如己出,不讓她知道身世。她的哥哥遊手好閒的歐威,卻常以此要挾葛香亭索錢花用。編劇張永祥寫了多次結局,龔弘都不滿意,直到張永祥寫出葛香亭以寬恕對待歐威,忍痛割愛讓他們兄妹團圓,並賣掉鴨群,錢全給歐威做生意。只求他好好的待妹妹。可是唐寶雲跪在養父面前不肯離開,養恩勝過生恩,歐威見情良心發現,痛悔前非,不要錢重新做人。倫理親情,戰勝邪惡,龔弘很滿意。並認為社會上如果多一份寬恕,人們就多一份祥和幸福。龔弘確定導引人心向善,為健康寫實電影的主題。不料影片出現農村四健會場面,被柏林影展評審認是政府的宣傳鏡頭。其實這是真實的生活寫照。如果改為迎神賽會的豐衣足食,雖然較有土味,但不易反映出當時台灣農村的進。這是健康寫實電影遇到的第一個瓶頸。

附帶一提,台灣電影史家公認,第一部台灣健康寫實電影,應是民營的自立公司出品,李行導演的《街頭巷尾》,因為該片在《蚵女》之前出片,也是健康寫實電影的蒙。該片以拾荒者(李冠章)和孤女(羅宛琳)間誠摯温煦的關係為經,破落大雜院裡眾位隨國府來台的底層庶民之生活作息為緯,刻劃出違章建築大雜院裡一群小人物的眾生相,洋溢著彼此關切的情,李行用寫實的手法,表現了人性的同情、關懷和寬恕的美德,且未流於濫情感傷,宛然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的台灣版本。第二部該是畫家申叔投資,李嘉導演的《海埔春潮》,捕捉了海埔新生地人定勝天的美好遠景,只可惜張力較差。

蚵女.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bberch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